该标准界定了0Hz~500GHz频率范围内具有电磁屏蔽作用的材料的术语和定义。该标准适用于电磁屏蔽材料领域及相关的设备、人体和环境等领域的电磁屏蔽。同时为方便使用,该标准的附录A给出了电磁屏蔽材料辅助性名词术语。该标准的颁布和使用,规范了电磁屏蔽材料的术语,做到了有章可依,有据可查。
该标准可以在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http://openstd.samr.gov.cn/bzgk/gb/index查看,或者在相关标准网下载。
该标准代替GB/T26667-2011《电磁屏蔽材料术语》,与GB/T26667-2011相比,主要技术变化如下:
—修改了范围(见第1章,2011年版的第1章);
—修改了电磁波的定义(见3.1.1,2011年版的2.1.1);
—修改了电磁辐射的定义(见3.1.2,2011年版的2.1.2);
—修改了电场强度的定义(见3.1.3,2011年版的2.1.3);
—修改了磁场强度的定义(见3.1.4,2011年版的2.1.4);
—修改了功率通量密度的定义(见3.1.5,2011年版的2.1.5);
—修改了电磁屏蔽的定义(见3.1.6,2011年版的2.1.6);
一修改了表面电阻率的定义(见3.1.8,2011年版的2.1.8);
—修改了体积电阻率的定义(见3.1.9,2011年版的2.1.9):
—修改了近区场的定义(见3.1.12,2011年版的2.1.12);
—修改了远区场的定义(见3.1.13,2011年版的2.1.13);
—增加了反射衰减的定义(见3.1.14);
—增加了传输衰减的定义(见3.1.15);
—增加了功率损耗的定义(见3.1.16);
—修改了导电纤维的定义(见3.2.1,2011年版的2.2.1);
—修改了金属化纤维的定义(见3.2.3,2011年版的2.2.1.2);
—修改了碳纤维的定义(见3.2.4,2011年版的2.2.1.3);
—修改了改性导电纤维的定义(见3.2.5,2011年版的2.2.1.4);
—修改了电磁屏蔽织物的定义(见3.2.7,2011年版的2.2.3);
—增加了金属化导电布的定义(见3.2.8);
—增加了金属化导电纱网的定义(见3.2.9);
—增加了导电无纺布的定义(见3.2.10);
—增加了导电纤维织物的定义(见3.2.11);
—增加了不锈钢纤维织物的术语和定义(见3.2.12);
—增加了金属化纤维织物的定义(见3.2.13);
—增加了鳌合型导电纤维织物的定义(见3.2.14);
—增加了电磁屏蔽金属网的定义(见3.2.15);
—增加了导电金属丝网的定义(见3.2.16);
—修改了电磁屏蔽胶带的定义(见3.2.18,2011年版的2.2.5);
—修改了导电胶的定义(见3.2.19,2011年版的2.2.6);
—修改了导电泡棉的定义(见3.2.22,2011年版的2.7.2);
—修改了电磁屏蔽搭扣/拉链的定义(见3.2.23,2011年版的2.7.3);
—修改了电磁屏蔽橡胶的定义(见3.2.24,2011年版的2.2.8);
—修改了电磁屏蔽塑料的定义(见3.2.25,2011年版的2.2.9);
—增加了电磁屏蔽玻璃的定义(见3.2.28);
—修改了电磁屏蔽薄膜的定义(见3.2.29,2011年版的2.2.12);
—增加了波导通风窗的定义(见3.2.31);
—增加了导电纳米材料的定义(见3.2.33);
—修改了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定义(见3.2.34,2011年版的2.2.15);
—增加了电磁屏蔽热缩管的定义(见3.2.35);
—增加了磁屏蔽板的定义(见3.2.36);
—增加了电磁屏蔽箔片的定义(见3.2.37);
—修改了趋肤深度的定义(见A.1.15,2011年版的A.1.15);
—修改了电介质的定义(见A.2.4,2011年版的A.2.4);
—修改了相对磁导率的定义(见A.2.6,2011年版的A.2.6);
—修改了混响室的定义(见A.3.4,2011年版的A.3.4);
—修改了天线的定义(见A.3.5,2011年版的A.3.5);
—修改了同轴线的定义(见A.3.6,2011年版的A.3.6);
—修改了信号发生器的定义(见A.3.7,2011年版的A.3.7);
—修改了场强仪的定义(见A.3.9,2011年版的A.3.9);